摘要: 《數位時代》透過越洋連線,專訪到了金融創新教父—布雷特·金(Brett King),暢談十年後,金融服務的模樣。
▲圖片標題(來源:Brett King)
如果說,未來十年世界上多數的燃油車,都會逐步變成電動車,那麼十年後,金融服務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數位時代》透過越洋連線,專訪到了金融創新教父—布雷特·金(Brett King),他曾在其著作《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中,說過一段非常經典話:「 銀行已不再是一個場所,而是一種行為。(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 」
尤其全球在經過新冠疫情的考驗後,不僅商業模式、生活習慣出現變化,一個全新的金融生態系,已然悄然成形。
10年後:智慧帳戶誕生、銀行可能變成蘋果?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說,未來電動車將由「軟體定義價值」,透過不斷更新的軟體,讓車子越開越聰明,其實,金融服務也是依循相同的趨勢前進。
趨勢一:智慧帳戶誕生
「10年後,銀行最大的差別,就是會變得很聰明。」布雷特·金說,銀行帳戶會變成具備人工智慧(AI)能力的財務教練,主動幫你管理財務,一改過去銀行帳戶被動的運作模式。
同時,銀行運作的模式也會改變,「現在很多銀行是鼓勵你花錢,而不是省錢。」布雷特·金舉例,像是現在市場上受歡迎的現金回饋卡、航空里程回饋卡,都是鼓勵消費者多花錢,才能得到更多的回饋跟好處。
十年後情況正好相反,「人們會選擇有管理能力的銀行帳戶,替自己省下更多金錢,我稱這個東西叫做『智慧帳戶』。」
趨勢二:銀行的角色,三勢力競逐
另一個趨勢是,你我平常主力使用的銀行帳戶,可能不是來自知名金控,而可能變成蘋果、Google所提供,所有金融服務都能一指搞定,去分行辦事將成為歷史名詞。
這並不代表傳統銀行在未來,就一定處於弱勢,或是跟科技處於對立面,而是角色將逐漸從幕前轉向幕後,互相學習彼此優點、相互融合。
布雷特·金預測,智慧型手機、具備抬頭顯示器功能的智慧眼鏡、語音助理,將會取代實體分行,成為人們取得金融服務的三大工具,而銀行、新創、科技公司,將成為新金融的三大玩家。
「銀行必須用全通路(Omnichannel)的思維經營,不需要管顧客透過哪一個通路找到你。」布雷特·金觀察,接下來5~10年,會看到一些銀行的合併潮,留下來的銀行除了本身數位能力很強,也會開始跟科技公司更深度合作。
在技術方面,很多新創在AI模型、大數據分析都有很好的技術,銀行也很樂意彼此合作。以台灣的國泰金控為例,旗下的「國泰金融創新實驗室(Cathy Financial Innovation Lab)」計畫,向全球新創公司廣發需求,希望找到好的技術,跟旗下子公司進行概念性驗證(PoC,Proof of Concept)。
其中一個例子,是與印度新創ClearQuote合作,只需要一張車損理賠照片,就能透過影像辨識技術,辨識出車輛外觀損傷程度及部位,作為理賠依據。
在支付領域,像是Stripe、Wise(前身是Transferwise)這些支付新創,都是許多大型銀行的合作夥伴;蘋果之前推出Apple card,就找上高盛(Goldman Sachs)擔任發卡行,因此讓高盛旗下,在2015年成立的新金融品牌馬卡斯(Marcus),增添不少新業務。
在中國的支付寶、騰訊,也都跟很多的銀行、商戶合作;東南亞的Grab、Gojek,也都朝向金融業務發展。布雷特·金認為:「這些超級App(Super App)或科技公司,將變成直接面對客戶的第一層,而銀行的角色,將隱身在這些平台背後。」
布雷特·金觀察,這同時意味著「內嵌式銀行服務(Embedded Banking)」會越來越興盛,這指的是銀行在消費者需要的時候,在那個場景直接提供金融服務,例如:在LINE Pay中,直接申請信用貸款。
轉貼自: 數位時代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