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開放銀行」已發展到第三階段,如今卻有業者直接宣布不玩了,並通知金融機構將從今年4月中旬起,終止開放銀行相關服務,該消息一出,震撼金融界。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今年已經發展到第三階段,預期將有App一鍵整合使用者的金融帳戶資訊及交易軌跡,如今卻有了新的轉折。 身為第三方服務提供者(TSP)之一的遠傳電信,原先希望藉由「friDay理財+」App提供串接銀行帳戶、金融資料整合的理財服務,讓民眾方便查閱個人資料及設立儲蓄的目標。不過最新消息指出, 因金融資安門檻高、維護成本較大,遠傳電信將無法繼續參與「開放銀行」的發展 ,因此直接向合作的金融業者喊暫停。 消息一出,震撼金融界並掀起「開放銀行」的發展顧慮,連帶影響其他金融業者、TSP業者的參與意願。究竟「開放銀行」是什麼?為什麼遠傳這時決定放棄發展?
為什麼遠傳電信要退出「開放銀行」?遇到哪些難題?
遠傳電信推出「friDay理財+」金融服務App,作為開放銀行第二階段「消費者資訊查詢」的TSP業者。在這個階段中, 遠傳這款App可以提供民眾查詢活期帳戶餘額、交易明細、信用卡帳單、額度資訊等,還提供生活繳費、電子發票等功能,等於是一個App網羅生活上的金融生態圈 。 在銀行帳戶整合服務中,目前與遠傳合作的金融機構有11家,包括合作金庫銀行、第一銀行、兆豐商銀、中華郵政、遠東商銀、元大銀行、台新銀行、中國信託銀行、凱基銀行、上海商銀、京城銀行等,將複雜的存款與信用卡帳單,整合在單一App中。 不過,遠傳相關「開放銀行」金融服務,將在2024年4月中旬正式退出,根據金融界的說法,主要有2個原因:
難處一:金融資安門檻非常高
數位金融創新應用最大的門檻,就是「金融資安必須最高等級」。 ➜一份完整洞察報告產出需要多久?大數據運用GPT功能與數據分析引擎,只要幾分鐘!https://bigdatafinance.tw/index.php/finance/strategy/4650-esg 近年來,金融機構陸續增設資安長、設置資安監控機制(SOC)即時偵測網路異常,但開放銀行的核心概念是「客戶資料共享」,對於提供金融服務的TSP業者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資安維護及相關運行的成本。
難處二:開放銀行短期內沒有成果
另一方面是,目前開放銀行應用下的用戶規模並不多,TSP業者卻要面臨較大的系統維護成本,與其耗費資源,在兩者難處的考量之下,不如先行退出。 接下來,遠傳「friDay理財+」是否就此停擺,或者會將金融相關業務全部轉移到「遠傳心生活」App,要等後續官方宣布。 遠傳電信向《數位時代》表示,近日提前通知合作夥伴及相關單位,並獲得合作夥伴理解,但遠傳在金融創新的合作未停下腳步,也將研擬推出投資理財、創新網路保險、支付等相關多元的服務及產品。 推動開放銀行的金管會則表示,尊重業者的商業考量。但也提醒業者,若TSP業者與銀行終止合作,銀行必須在網站專區公告;另外,TSP業者在結束合作錢,必須在3個月內將資料刪除或銷毀。
「開放銀行」是什麼?目前為止有什麼進展?
多數民眾的手機上有一堆金融App,每個銀行帳戶都有各自的產品及資訊。 為了更方便, 開放銀行的概念就是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讓TSP業者可以串接銀行用戶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資訊 。簡單來說,民眾未來不必再一個個翻查各銀行的服務內容,而是自由選擇將個人資料、金融交易資料串接在哪一個TSP業者或任一家銀行上,透過該業者推出相關的金融服務App來整合資料,並進行金融交易。 台灣已在2019年進入開放銀行第一階段:「公開資料查詢」 ,民眾可以透過第三方平台,了解各家銀行的定存利息、房貸利率、貨幣匯率等資訊。 第二階段是「消費者資訊查詢」 ,作為金融帳戶、往來資訊的應用,包括帳戶開戶與附屬業務申請、信用卡及附屬業務申請、消費者個人資料查詢等,像是如果民眾在A銀行填寫過的個人金融資料,可以直接拿去申請B銀行的戶頭,不必再重複填寫。目前有集中保管結算所、遠傳電信2家TSP業者提供服務。 今年,開放銀行將進入第三階段「交易資訊」 ,也是最重要的發展階段。 未來的場景是,只要經用戶同意,TSP業者就可以將金融帳戶整合,讓用戶透過App連結各銀行帳戶進行轉帳、支付或扣款等資金調度的應用;屆時也將進行開放包括存款、貸款、信用卡、支付及手機門號轉帳等5大類交易資訊,可望在2025年1月前打造出更便利的金融生態圈。 如今,遠傳電信退出開放銀行TSP業者,僅剩下集中保管結算所一家,屆時相關金融機構要轉往集中保管結算所簽約,才能繼續參與「開放銀行」第二階段的服務內容。至於「開放銀行」後續將如何發展,其他業者評估後會不會更持保留態度、民眾未必有意享受「一鍵串接」的服務,恐怕將成為停滯不前的徵兆。
轉貼自: bnnext.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