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的ETF資產規模快速成長,近20年來,成長了88倍,過去 10 年 ETF 的淨股份發行量總計 2.8 萬億美元。 2021年全球ETF總資產規模達到9.1兆美元,ETF受全球投資者喜愛,不過,日趨龐大、多元的ETF也提高了市場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機率,使未來的金融市場越來越兩極化。
羊群效應
近來國內兩檔新募集的ETF(指數型股票基金)引爆一波投資熱,金管會官員昨天表示擔心兩件事,分別是隨ETF檔數增加,會否出現成分股過度集中問題,其次是投資人是否確實了解商品特性才進場。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天也說,投資人要小心「羊群效應」。 近日募集的○○九三九、○○九四○兩檔ETF吸金逾千億元,成為新一波「全民運動」,不僅金管會官員、央行總裁楊金龍雙雙出面示警,立法院財委會也安排下周三(廿日)邀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針對ETF熱潮進行專案報告,屆時是否祭出新一波降溫措施引發關注。 楊金龍昨在立法院財委會備詢指出,ETF有助漲助跌風險,現在大家都上去,但長久也會有波動,變成「大家都一起上去,大家一起下來」,只要是投資都會有風險。楊金龍說,金融市場容易有群眾效應,大家一窩蜂、就像羊群一起跳下去,提醒投資人要特別留意相關風險。 央行官員表示,「羊群效應」也稱為群聚效應或從眾效應,經濟學常用此描述經濟個體的群聚行為,因為人類也有盲目從眾的本能,會一窩蜂地做出相同反應;這種情況在金融市場尤其常見。 而針對這一波ETF申購潮,外傳金管會評估設置募資上限,金管會證期局主秘尚光琪昨說,降溫ETF的方式有好幾種,不見得要設置上限。她表示,持續注意市場和商品發展狀況、指數編製的方式,以及對市場影響,會是評估是否設上限的三大考量因素。
ETF申購過熱憂心的兩大重點
至於ETF申購過熱問題,尚光琪則點出憂心的兩大重點。她說,ETF的指數成分股很多是重複的,當ETF愈來愈多,就會有成分股集中度過高問題;其次是擔心投資人不了解商品的本質及特質而貿然投資,這也是金管會最擔心的。 尚光琪指出,近幾年國外ETF的成長沒有台灣這麼快,即使當前的ETF投資被稱為過熱,監理的手段並非只有設上限,仍要多方的考量,尤其參考國外的狀況,及台股發展來做管理措施。目前國外並未有訂定上限的作法,針對這種被動型ETF的商品,會參考國際上的管理,首先產品要透明化、資訊揭露要完整,且必須遵守銷售行為準則規範,若未依法銷售,依法罰鍰將從六十萬元起跳,最高罰三百萬元。 尚光琪也說,業者必須作好KYC(認識客戶);監理措施方面,也將加強ETF審查,資訊揭露及廣告行為規範,揭露收益分配組成項目,且要提醒投資人相關風險。
ETF 為什麼容易造成系統性風險?
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 與個股投資人若要賣股,得一檔一檔賣。但每賣出一筆ETF,就是同時賣出幾十檔甚至上百檔股票,相比主動式基金和個股投資,更容易在瞬間造成市場崩跌加深。 央行曾警告,ETF投資模式被運用在各類型資產,如債券、大宗商品、匯率等,若監理不慎,可增加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不只是被動追蹤大盤指數,越來越多基金業者發行涉及「人為判斷或預測」的ETF產品,更多地集中在權值股或某些「特定題材」類股,造成這些類股和股市創新高的正向循環。一方面,權值股、題材股票被更多地買入,使得類股及整體股市泡沫;另一方面,市場下跌時,投資人集體止損或贖回將反過來影響到指數,造成流動性危機。從而導致廣泛的拋售和 ETF 價格大幅下跌。
轉貼自: bnnext.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