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過去銀行都把客戶資料視為重要的商業資產,近年在開放銀行(Open Bank)的浪潮下,可以把這些資訊解放開來,讓你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金融資訊以及產品。而究竟開放銀行可以為一般民眾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呢?
解放客戶資料,開放銀行正崛起
開放銀行(Open Bank)指的是在取得消費者同意後,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與其他銀行或是第三方金融業者的合作,藉由取得消費者資料,提供更加個人化的金融服務,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大突破,像是香港、澳洲、英國、以色列、墨西哥等國政府,近年都陸續在推廣開放銀行概念,台灣的金管會也正在積極研議開放。
歐洲從今年一月開始執行最新的PSD2指令(支付服務指令第二版,the 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要求歐盟會員國都需將此規範納入法規中。PSD2的重要意義,在於強制要求銀行提供Open API, 把過去被銀行視為重要資產的客戶資料解放出來,以API的方式授權給第三方業者使用,讓銀行業者再也無法獨占這些資料。
不過解放客戶資料,不免讓人擔心資料保護問題,目前歐洲的作法會將客戶資料通通加密,且只有在主管機關監管下的公司才可以使用資料,過程中通通會記錄追蹤,當傳統銀行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時,開放銀行更被視為重點的數位戰略之一。
行資料做起,香港循序漸進推動
正因為如此,台灣金融研訓院與FinTech產促會,上周共同舉辦「FinTech產業策略論壇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談到:「Open Banking(開放銀行)是需要跨部會解決的,」她說:「立法院未來會督促國發會、金管會等跨部會合作,尋求跨黨派支持。」FinTech產促會理事長楊瑞芬則提到,發展數位經濟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開放銀行資料,是要讓消費者資料權回到人民手中。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則建議台灣可以參考香港的做法。今年七月,香港當局開放API框架,讓50 組金融數據讓第三方平台使用,依照香港金管局的規劃,會先從開放銀行產品與資料開始做起,大約一年後開始接受銀行產品申請服務,才會慢慢進入真正的金融交易,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業者民眾慢慢熟習開放銀行運作。蔡福隆認為這不僅可以促進產業彼此競爭,還能刺激金融業者推出更多創新服務。
澳洲腳步快,直接運用在金融商品
位於南半球的澳洲,今年四月已經通過消費者資料權立法,最快在明年7月會開始推行開放銀行政策,跟香港漸進式的發展不同,是可以立刻運用在金融商品上的,現階段已經有部分FinTech公司、銀行陸續展開測試。
澳洲政府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Scott Farrell,是澳洲推動開放銀行幕後的重要推手,他分享澳洲之所以能在政策上快速展現決心與效率,是因為曾擔任過財政部長的現任總理史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本身對於FinTech就有深刻的了解,且上任以來史考特·莫里森維持每2~3周固定跟專業顧問商討金融科技政策的習慣,才能讓澳洲在金融上快速的轉型。
他在演說中舉例,澳洲人要改變投保的保險公司很麻煩,一大堆的文件資料都要重寫,未來在開放銀行的政策下,可以將客戶資料上傳到API中,未來保險公司可以直接把資料傳給新的保險公司,「以後只需要在手機上點一點,用生物辨識通過驗證後,就能完成轉移投保程序。」因此Scott也建議台灣在訂定開放銀行相關規範時,一定要邀請各方專家、FinTech業者討論,才能開發出最符合第一線應用的制度。
行動世代的浪潮下,消費者普遍會跟多家銀行往來,對品牌的忠誠度逐漸降低,不少傳統銀行業者或許會把開放銀行視為一種競爭威脅,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認為,與其說是競爭,開放銀行更像是一種面對新時代的解決方案,在傳統銀行業者若不改變營運模式,恐怕很快就會被淘汰。
轉貼自: bnext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