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標題(來源:科技報橘)
目前金融科技多強調「客戶體驗和便利性」的趨勢,但在提升業務申辦便利性的同時,也因此讓不法人士有機可趁,甚至勾結內部員工進行舞弊。從金管會近期對銀行內控高達 7,200 萬以上的罰緩、提高新服務審查標準與祭出高階主管職務限制等動作得以發現,各家金融業的「內控能力」已經成為主管機關特別關注的焦點。
如果沒有完善的內控制度、無法降低內部舞弊事件的發生機率,不僅造成客戶損失、影響金融業的商譽和形象,更有可能反過來阻礙金融業在數位創新上的腳步。
現行的「3 道內控防線」是什麼?如何讓防禦戰略再升級?
既然內控能力已經成為 FinTech 的發展基礎,金融業該如何完善管控機制、降低內部詐欺風險? SAS 台灣業務顧問部陳新銓副總經理建議,首先可以參考金管會所公佈的「銀行內部控制三道防線」,建立詐欺風險管理架構。
第一道防線:「業務單位自我管控」
透過檢視業務流程與規範,例如從內部教育訓練,以及人員業績 KPI 調整著手,從中設立風險警示熱區和控制點。
第二道防線:「法遵、風控單位監督」
除了根據風險控制點的警示結果進行調查,確認員工有沒有犯罪行為,更重要的是,從調查中找出未知的風險行為模式。
第三道防線:「內部稽核監督」
針對不同異常行為訂立稽核規範與因應做法。並對這些制度與程序之有效性提供保證。
金融監理也要「數位轉型」,藉由「AI 關聯網絡分析」找出關鍵人、事、物!
從上述三道防線的問題中發現,內控機制如何達到高即時性、高隱密性將是成功稽核的關鍵。陳新銓副總建議,或許能以科技的力量協助金融監控「數位轉型」,藉由 AI 技術讓監控化被動為主動,並透過 AI 模型能持續優化的優勢,將調查結果反饋到流程中做到「精準化」監控。
詳見全文: 科技報橘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