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數位時代
走進超商拿出手機嗶一聲,就可以輕鬆完成支付,如果還需要提款、轉帳轉身就有提款機可以使用,這是台灣人平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金管會統計,我國每十萬成年人平均243萬筆行動支付交易筆數,而台灣每10萬成年人平均擁有ATM數量更是全球3倍,顯示台灣民眾在取得金融服務上相對方便,金融服務或商品的使用程度也相對較高,且普惠金融推動成效亦明顯提升。
金管會公布「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統計,2021年衡量結果,去年訂定13項目標,其中11項已達成;至於未達標則有2項,包括推動簽發電子保單認證及存證機制、建置糾紛解決機制。
自從2021年7月1日上路的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各路公司積極布局,舉凡專營電支、金融機構等百家爭鳴。2021年度每千成年人行動支付交易筆數達243萬筆,相比於2020年152萬筆,成長近60%。
疫情推升電子支付發展
然而,疫情對於電子支付更有推波助瀾的效應,免接觸的支付優異表現完全彰顯出來,主要是為方便與衛生與優惠回饋,反映出消費者對於無接觸需求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吸引非用戶使用行動支付。
至於數位存款戶數更是表現驚人,2021年每千成年人擁有戶數達540個,與世界銀行最新全球平均0.82個相比,台灣普惠金融遙遙領先。
對於台灣本土化的特色指標還包含多國語言ATM比率、設置雙語示範分行、針對新住民及女性等族群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自2020年推動雙語分行以來,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20家本國銀行設立479家雙語分行。
金管會表示,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已涵蓋不同族群金融需求,今年考量族群及性別平等議題,並配合推動友善雙語金融服務環境之政策,並將視金融發展狀況適時調整衡量指標,並每年發布衡量結果,檢視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情形,透過提升金融服務。
轉貼自: bnext.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