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年前,《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出刊了一篇文章,指出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是「21 世紀最性感工作」。十年後,這種說法依然成立嗎?《哈佛商業評論》再次探討了這個問題
2012 年時,「資料科學家」仍是一個相當新鮮的職業,幾乎只有矽谷科技公司需要這類人才——當時資料科學家並沒有明確的職涯道路,因此他們來自不同教育背景,像是天文學家、心理學家、氣象學家等。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經過當年對 35 名資料科學家的非正式調查中他們發現,資料科學家大部分在某個科學領域擁有博士學位、在數學方面相當出色、知道如何寫程式,且由於當時並沒有相應的工具讓他們使用,他們也擅長實驗與發明。
十年後的今天,資料科學家更性感了
而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主流公司都已經步向以數據為導向的營運方式,他們已經知道從數據中萃取出重要商業洞察,並將其作為營運政策依據的重要性。《哈佛商業評論》認為,經過十年,企業家只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需要這樣的角色進入公司。換句話說,資料科學家在十年之後,變得「更加性感」了。
2019 年,光在求職網站 Indeed 上的資料科學家職位就暴增了 256%,美國勞工統計局更預測,到 2029 年,資料科學職位的增長將超過其他任何領域,且此類炙手可熱的人才薪酬非常高。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料科學家在加州的平均薪資可達到約 20 萬美元。
包括銀行、保險、零售商甚至是醫療行業、政府機構如今都有大量的資料科學團隊,大型金融公司甚至擁有數百名資料科學家。這群專業人士也能在解決社會危機上扮演要角,他們能計算、預測 COVID-19 病例與死亡人數,並且應對氣候災害,甚至還能找出那些在網路上到處散播假消息的網軍。
十年後的今天,令資料科學家頭痛的問題依舊
不過儘管企業對資料科學家的需求增加,但令這群工作者頭痛的問題依舊,例如仍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清理與整理數據,儘管現在已經有許多 AI 工具能夠提供協助,資料科學家花在數據清理上的時間仍然不見明顯改善。
另外一個令資料科學家頭疼的問題是,企業並沒有建立「數據驅動」(data-driven)的文化,甚至也不會運用資料科學家提出的見解,這代表,儘管被高薪聘用,資料科學家時常無法為企業帶來真正的改變,這也導致資料科學家的失望情緒以及高流動率。
若看更為正面的一面,仍然有部分企業以及管理階級意識到了資料科學對業務發展的高度重要性,他們已經著手建立起資料科學「團隊」,而非聘僱單一資料科學家,並企圖在組織內部使資料科學民主化。
轉貼自: buzzorange.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