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預估, 2028 年全球工業自動化及控制系統將達 2899 億美元,複合年增率高達 8.9% 。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預估, 2028 年全球工業自動化及控制系統將達 2899 億美元,複合年增率高達 8.9% 。然而與此同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全球製造業在採用工業自動化、工業 4.0 設備方面,進度仍落後。
產業中超過 70% 公司仍陷於先導煉獄(pilot purgatory),也就是當公司將先進技術小規模導入進單點作業流程,但經過反覆、長期的試驗,仍無法將其技術規模化、擴張到其他部門或整條產線。
物聯網技術維運公司 Nanoprecise 指出,企業無法脫離先導煉獄的原因,除了技術問題,最大的原因是沒有建立共同目標、設定預期效益。就 Nanoprecise 觀點指出,如果團隊不清楚技術導入、試驗的原因、目的,一來會讓前線實際運用的員工缺少嘗試、支持先進技術的意願,二來缺乏明確目標,將使先進技術的導入順序、應用範圍難以取得共識,容易釀成不同部門間的衝突。
因此,企業在導入工業自動化前,應先釐清想追求的商業目標及導入效益。領導者可參考由世界經濟論壇所整理的,企業導入工業自動化常見的 3 點效益。
效益 1:解決人力缺口、降低維護成本
首先,導入工業自動化最直覺會聯想的是,提高生產效率。想想 20 年前的汽車製造業或食品加工業,一間工廠需要多少工人摩肩擦踵,才能完成流水線上的作業?如今產線上只需一小部分勞動力就能完成產品製造,而自動化程度越高的工廠,所需的人力成本就更低。
這不僅能紓解如今多數已開發國家勞動力成長放緩的問題。製造業更高度的自動化、數位化,也意味著設備、機械能更有效的維護及使用,提供整體稼動率。據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在設備上使用感測器、更完整佈建工業物聯網 (IIoT) 的廠房,能有效降低維護成本 10~15%。
且工業物聯網所搜集的數據,在與軟體接軌後,一但工廠遇到訂單更動或產品迭代更新,製造設備通常能更輕鬆的調整參數,將製造方式更新至符合新產品、新訂單製造規格所需。
效益 2:賦能基層工人,高層決策更聰明
再者,工業自動化還可賦能勞工。過去對於工業自動化常見迷思是將取代基層勞力,但在全球歷經 COVID-19 疫情的肆虐後,工廠被迫重新審視數位化與自動化的重要。
部分在疫情下被迫關閉、讓工人放無薪假的工廠逐漸發現,當產線導入更多自動化工具,工人即使身處遠端,也能安全的監控、操作和維修設備。這甚至在穿戴裝置,例如 AR 眼鏡等技術越來越普及的未來,可能成為主流。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透過這類遠端操作技術的助攻。不僅管理者可以遠端制定更精準的營運數字,提高資源運用效能。供應商、合作夥伴也能即時接收工廠內部狀況,增加合作默契與供應鏈順暢度。
因此,企業若要在全球產業鏈快速轉變之下,運用本土化數位及 AI 供應鏈開啟產業的新戰場就成超越競爭者的關鍵!
/*內容(每換一段貼一次)*/內文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