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Facebook 的數據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布的一篇論文表明,人類的情緒在社交網絡上具有傳染性,但由於論文涉及的試驗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篡改了其動態消息( News Feed),這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這項試 ...
Facebook 的數據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布的一篇論文表明,人類的情緒在社交網絡上具有傳染性,但由於論文涉及的試驗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篡改了其動態消息( News Feed),這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
這項試驗由Facebook 的數據科學家Adam Kramer 領銜,其目標是研究社交網絡(積極與消極)影響的傳播方式,最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面對面互動和非語言線索並非情緒傳染的絕對必要條件。”
為了驗證假設,研究者挑選了689003 名Facebook 用戶,然後分成兩組,將其中一組用戶的帶消極情緒的帖子剔除,並將另一組用戶帶積極情緒的帖子剔除。試驗為期一周,在2012 年1 月11 日至1 月18 日間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當用戶看到朋友的情緒積極的帖子變少後,自己發布的積極帖子也會變少而消極帖子增多;反之亦然。
這表明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的情緒具有傳染性,也推翻了以往那種認為看到朋友積極的帖子會令人消極的觀點。這次研究也表明,要想讓用戶感覺變好,社交網絡可以在動態消息中多添加一些正能量。
但由於對動態消息的篡改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Facebook 的研究被披露後也引發了不少爭議。不過根據用戶簽署的數據使用政策,Facebook 不需要用戶另行簽署表格才能進行試驗。 Adam Kramer 對此還在Facebook 上發表了一篇據她稱可充當官方聲明的帖子,對此進行了解釋。她說,Facebook 進行此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究Facebook 及其用戶的情緒影響以便更好改進服務。研究涉及到的用戶只有0.04%,為期只有一周,而且儘管篡改了動態消息,但是用戶的帖子在Timeline 或重新加載動態消息都可以看到。不過儘管研究目標是為了改善Facebook 的服務,但是也許這樣並不能證明引發的焦慮是合理的。
另有報導,在Facebook有兩類數據科學家:
第一類的主要職責是:測試新產品- 他們會把不同的FB產品呈現於不同用戶面前,看大家的反應。通過分析硬性數據,判斷某某產品的表現怎麼樣?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可以進一步發揚?另有哪些是可以改進的方向?
第二類的:他們的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呈現於各種權威的學術期刊上。要知道,Facebook握有現今最龐大的社會學數據庫。而大多數時候,社交老大也願意跟各個高等學府共享自己的數據資源。今天大家看到的這場隱私風波也沒有例外;這場'情感測試'實際是由Facebook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幾名學者共同設計和實施。論文發表了之後,Facebook根本沒料到公眾的反應會辣麼大。
資料來源:煉數成金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