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灣的太空實力不容小覷,10 日首枚自製火箭終於在屏東旭海成功升空,近期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TRITON」也順利組裝完成,預計最快明年發射上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第二顆自製衛星完成組裝,準備好上空
由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TRITON」(FORMOSAT-7R)衛星,已於日前完成最後一塊拼圖,即裝上太陽能板,完成全部組裝工作;接下來在完成後續一系列環境測試及功能測試後,預計將於今年底達備便狀態,最快明年第一季在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的織女星C型(VEGA C)火箭發射升空。
獵風者衛星是觀測風場的衛星,原屬於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中的自主衛星(FORMOSAT-7R)。不同於福衛七號直接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GLONASS)所發射經過電離層與大氣層折射的訊號進行觀測,獵風者搭載國內自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海面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訊號,利用訊號反射的物理特徵推算海面風速。
擺脫嬰兒階段,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來到「可以到處跑」的程度
獵風者衛星是繼福衛五號之後,第二顆由臺灣自製的衛星,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 82%是由臺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 20 家臺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獵風者衛星升空後,也將驗證由臺灣自主設計製造的 10 項關鍵元件與技術 。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獵風者衛星傳承福衛五號經驗,並進一步提高自製占比,包括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光纖陀螺儀、導航接收機等關鍵元件,以及重要的酬載儀器,都是臺灣製造,太空中心並發展了多項關鍵技術,顯示我國已具備打造衛星的實力。再加上臺灣原本就已經相當成熟的地面設備及相關技術,全球低軌衛星熱潮,臺灣將不會缺席。
根據中央社報導,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獵風者衛星自製率逾 8 成,也附帶驗證由台灣自主設計製造的 10 項關鍵元件與技術,顯示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從嬰兒在地上爬的階段,現在來到可以到處跑的年紀。
衛星再進化,擴大接收範圍、應用領域
吳宗信進一步指出,臺灣自製的 GNSS-R 儀器係使用自主技術進行韌體優化,最多可同時接收 8 組資料,於東亞區域還可接收日本 QZSS 準天頂衛星系統的反射訊號,性能優於國外的儀器。加上資料處理與應用相關技術,完全由太空中心與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開發,更能有效提升資料的應用層面。
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獵風者衛星裝上太陽能板後,完整的衛星將接續進行質量特性量測、震動、音震、分離爆震等測試,以及最後的全功能測試;待測試完畢並通過運送前的審查會議,即表示衛星達到可以發射的備便狀態,等待啟運至法屬圭亞那。
獵風者衛星將在 550~650 公里高的衛星軌道上,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GPS 及 GLONASS 發射並經海面反射的訊號,根據該訊號計算出的海面風場資料是目前最缺乏的氣象資料,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與空污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可說是一顆氣象衛星也是科學衛星。
製造衛星風險,富邦在背後撐腰
每一顆衛星發射至太空執行任務前,其製造安裝過程中會面臨外在環境及內部機械的眾多風險,可能讓衛星遭受損害,導致計畫功虧一簣。針對這些風險,富邦產險推出衛星保險,客製化的保險規劃,確保「獵風者衛星」衛星計畫順利成功,主要保險內容包含衛星組裝、整合及測試保險與衛星運送保險等。
第一顆自製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整測運送保險就是由富邦產險承保,為自行研發的衛星提供最完善的保險防護,讓太空產業技術發展無後顧之憂。承接「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經驗,富邦產險接續於 2020 年再度取得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衛星」的整測運送保險。富邦表示將持續積極參與衛星保險的研發,提供完整保險防護規劃,提升台灣在太空相關領域的競爭力。
台灣有著前端製造業的雄厚實力,陸續接上線的國內外廠商訂單,以及為研發過程承擔風險的產險,太空生態系發展藍圖正逐漸成形。
轉貼自: buzzorange.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