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在10月2日正式上路,平台設計以「全美金」交易模式,讓國外投資者也可以上架掛賣。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在10月2日正式上路,平台設計以「全美金」交易模式,讓國外投資者也可以上架掛賣。 針對大眾對碳權交易的疑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碳費穩定上路,是碳權交易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要造成綠色通膨。」
什麼是碳權?
簡單來講,「碳權」代表「排碳的權利」,通常以「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1公噸的碳排放量即為1單位;而「碳費」是一種對碳排放徵收的費用。台灣政府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徵收「碳費」,將碳費徵收和碳交易法制化,並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 自2024年起,年排碳量逾2.5萬噸的排碳大戶,隔年將繳交碳費,預估超過500家企業成為第一波收費對象。
誰需要買碳權?
至於有誰會買碳權?田建中指出, 廠商擴建新廠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增加100萬噸的排放量,環評則會要求購買十分之一的碳權,也就是十萬噸的碳權,並要有未來十年的相關計畫,否則環評不會通過,賣方收到錢就可以做更多減量措施,形成正向循環。 國內碳權交易最主要的功用與價值,在於廠商擴廠時需購買相對應的碳權作為環評增量抵換。 在碳權交易元年論壇上田建中提醒碳權交易偏向能源、金屬等大宗商品性質,與股票、期貨等金融商品不同,要先有購買需求,到臺灣碳交所協助找到供應商後,才會進一步成交,因此不會每日或定期公布成交金額或數量。
一般人能買碳權嗎?
目前全球碳權交易僅有少數提供一般投資人參與,未來台灣是否開放散戶買賣? 由於僅限法人交易,加上環境部有其考量因素,田建中評估機會應該不大。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其中一大特色,是以美元為交易貨幣,對於台灣金融市場來說,未來除了可以吸引更多買賣家加入外,更有利於國內碳權市場國際化。
碳費如何徵收?
企業現階段遇到最大的疑惑是,為什麼要繳納碳費?如何減少被徵收的碳費? 碳費的主要功能、目的是為了帶動企業自主減量,也因此環境部將以2030年為目標年,擬定兩種不同費率方案。 第一種碳費徵收方案,也就是一般費率方案,不提供自主減量計畫。 蔡玲儀表示,第二種費率方案主要針對被納入要徵收碳費的企業,只要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達到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目標者」,企業自行提出「自主減量計畫」,計畫中包含是否轉換低碳燃料、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和製程改善等項目,就可以向主關機關申請核定優惠費率,同時政府會發給他們減碳額度的證明
轉貼自: bnnext.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