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next
投資界有句古老的名言:但凡你靠運氣賺來的,終究會靠實力還回去...這在加密貨幣投資領域,可謂真知灼見。太多的人(包含網紅與號稱的專家們),在瞬息萬變的幣圈世界裡,糊裡糊塗的跟上了幾波趨勢,但也往往被市場狠狠地割了韭菜。隨著新的風向被帶起,換個名詞或包裝的「高報酬」產品推出,如同施肥一樣,灌溉新的韭菜們,等待下一波收割。
加密貨幣,或者廣義來說把它後面的區塊鏈,智能合約,以及五花八門的應用模式都算入的話,本質上是要打造號稱「去中心化」的世界:一個可以最大程度上靠點對點的網路與資訊架構,履行各種類型的交易,或完成「合約」上雙方的權利義務。技術上來說,做到這點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一如當年的協和號客機或德國飛艇,都是當代科技水平可以輕鬆打造的產品,但能否廣而為大眾所用,真正改變生活模式,那得靠市場機制與時間來證明。
我們先不說其他,例如可以扯上元宇宙,web3.0或NFT之類的花俏名詞,就從去中心化金融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和所有加密貨幣的始祖:比特幣(BTC),最早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就是想對傳統金融,提出創新的改革。傳統金融「中心化」的方式真的不好嗎?而在既有的框架下,難道不能透過fintech創新,打造諸如Paypal(第三方支付),Wechat、微信(支付加社群),M-Pesa(利用手機通話費來支付,盛行於非洲),TransferWise(跨境轉帳)...等,同樣可以滿足雙方便利且便宜的交易。用區塊鏈創造的「神話」是否真有那麼神?且說大部分的知名交易所,例如Binance(幣安),Coinbase等,背後仍是「一小撮人」在管理與運營,以最嚴格的區塊鏈精神來檢視,他們也不是去中心化的。
既然如此,現階段參與各種「幣」與「鏈」的全球玩家們,不可諱言衝著能獲利心態者居多,而真正看好商業運用場景的少(試問有多少人真的靠區塊鏈做日常交易與國際匯兌的?)。那要談賺錢,投資與投機也就一線之隔,很常見動輒兩位數報酬率的加密貨幣投資項目,雖說確實有可能,但用常識也知道,要嘛伴隨高風險,要嘛就是類資金盤(龐氏騙局)的零和遊戲。錢不會憑空生出來的,極高的報酬,必然就是在一個資訊極不對稱的領域投機取巧,或者某種後金補前金的模式,你有幸賺到多少,就一定有人被收割多少。
在加密貨幣領域,常見的獲利方式,不外乎三種:借貸賺取利息、質押給交易所,以及流動性挖礦。第一種不難理解,如同傳統銀行有人存錢,有人借錢,中間存在使用資金的成本:利息。只不過在區塊鏈上,大家用的是主流或小眾的加密貨幣,而幣價波動巨大,自然有人會想開槓桿(借錢)去操盤,因而借款的利息也相對較高。
質押(staking)就比較有趣了,它牽涉到區塊鏈底層的一種運算機制: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簡單來說就是當需要驗證鏈上的交易時,擁有較多的代幣的用戶,可以有較高的機率成為擔任驗證工作者,進而賺取所謂「挖礦」的獎勵。聽不懂沒關係,就想成交易所希望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把手上持有的幣,定存在交易所內,使其更容易成為驗證交易環節中的角色,賺取區塊鏈給予的酬勞,這筆收入,扣除交易所自己要賺的比例後,分配給提供質押的用戶們,從而達到獲利的目的。依據不同的代幣與他們的區塊鏈和交易模式,收益也會有所不同。
最後就是流動性挖礦了,同樣,不必糾結過於複雜的名詞解釋(但有興趣的不妨上網google一下),如果說「挖礦」代表賺錢,那流動性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交易市場中,活絡與否的指標。這麼說吧,今天我在外匯市場掛單想用1美元買140塊日圓,但沒有賣方,這筆單就一直懸在那裡乏人問津,此時流動性就很低。如果這時有「做市商」(market maker)的角色,先進場扮演賣方,完成了這筆交易,待之後有人要用日元買美元的時候,再扮演相反的角色,如此就可以讓每一筆掛單都快速成交,吸引更多用戶入場交易,整體的活絡程度(流動性),也就隨之上升。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無論是中心化的交易所,或是去中心化的交易場合,總有對流動性(liquidity)的需求,此時願意把手閒置代幣提供出來,自然就可以據此收取相應的利潤。
當然,在流動性挖礦的模式裡,平台通常會提供另一種代幣作為獎勵,答謝你願意提供流動性。而當該平台幣也有夠多人持有,加上被炒作出夠高價格的時候,又會形成另一波的吸引例,讓用戶把手上的各類加密貨幣,投入提供流動性,為的根本不是促進交易的本身,而是賺取「別人」交易過程中的利潤,和平台給出的獎勵。
所以年化報酬率10-20%,甚至喊出100%有沒有可能?當然有,因為在上述三種賺錢模式下,只要加密貨幣一直處於高波動(有套利空間),或是市場上不斷有新的用戶,捧著自己的資產進入到資金池(後金補前金),那這個遊戲就可以繼續下去。只不過,一旦整個市場不景氣,又或是熱度散去(本來這些大大小小的幣背後就沒什麼底層資產作為擔保),拋售潮出現,就會導致借貸的利率,質押的報酬,與流動性挖礦的獎勵無法滿足期待,進而導致各種的脫鉤與供需失衡。前陣子著名的算法穩定幣Luna,就是在面臨這樣的「死亡螺旋」之下,市值幾乎歸零,打破了諸多專家與支持者的眼鏡。
加密貨幣到底值不值得入場?還是要看你的獲利,到底是來自實際的公開市場交易,或真實的需求所產生的價差套利,還是僅僅在一個封閉且資訊不對稱的市場裡,打著高報酬實際上卻是龐氏騙局的零和遊戲。以美元兌日幣的例子,外匯市場當然存在價差與套利空間,而美元與日圓本就是穩健的法定貨幣,各有其用途。但一顆X幣與Y幣所在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市場裡,除了不斷透過各種營銷(傳直銷)手段,吸引新人加入,透過剝削後者補貼前者創造高收益之外,到底X幣和Y幣可以在真實世界裡,發揮甚麼價值?交易到什麼東西?如果完全沒有,那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顯然不言而喻。
還是那句話,但凡你靠運氣賺來的,終究會靠實力還回去。加密貨幣領域,投機者遍地都是,別總以為你會比較聰明,比較快得到資訊,可以先溜之大吉,往往,這種人就是最肥的韭菜,不割,可惜了。
轉貼自: bnext.com.tw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