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站在倉儲自動化第一線的亞馬遜(Amazon),為何對AI和機器人的影響力輕描淡寫?一文揭開亞馬遜沒說的事。
機器學習(ML)和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大大改善了出貨與量產的速度及成本。我們都希望以更低的成本立即取得我們的包裹,每間企業也希望獲得更高的利潤。但是,隨著工廠和倉庫中越來越多的任務被自動化,我們的社會又將承受哪些全面影響?
在全球最大的幾間公司中,亞馬遜尤其面臨著更嚴格的監督。這家電商巨頭始終扮演著現今倉庫自動化,與當日到貨承諾的主要推手,促使其同業與DHL等供應商開始測試一系列的機器人技術,設法跟上自己的服務水準。
亞馬遜在蒙受苛待員工的批判之際,同時也積極推動自動化,今後可能有多達12.5萬的全職或計時職缺因此裁減,同時在美國境內的物流和倉儲中心,也有另外12萬的季節性短雇工人往後可能因此失業。 面對公眾的監督與質疑,亞馬遜並未積極採取更坦率和透明的方式,討論我們該如何處理這段社會過渡期的各種問題,而是虛應故事。
在最近的一次記者參訪中,亞馬遜機器人物流(Amazon Robotics Fulfillment) 事業協理史考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說,倉庫裡的全自動工作站,至少還需要10年的發展才能健全運作。確切來說,他認為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才能把各筆訂單交由倉庫工人揀貨的作業徹底自動化。這樣的說法會不會分散了大眾的注意力,導致大家忘記了真正迫切的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轉型?準備面對無可避免的自動化趨勢?
亞馬遜沒説錯的事
儘管我們仍需要幾年時間,才有辦法將倉庫中完成訂單的每一個步驟「全面」自動化,但亞馬遜沒提到的是,目前訂單處理其實已經被部分自動化,未來幾年自動化的程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換句話說,足以全面提高效率和成本效益的自動化技術,現已問世。
雖然網路上隨處可見自動化倉庫的精彩影片,但根據實際情況,全美只有超過10%的倉庫真正使用了精密的自動化技術。精密自動化技術(例如分揀系統)、AGV (自動化地面車輛),以及堆卸棧板機等精密的自動化技術,通常需要超過5,000萬美元的投資,估計投資回收期超過5年。
此外,像Kiva和Fetch這樣的行動機器人,目前雖然已經投入運用,但用於揀貨的機械手臂才正開始部署。為什麼?我在先前的文章裡有提過,多數機械手臂的功能確實十分強大,卻不具備真正的因應能力。這些機器人在編程完工之後,只負責重複執行相同的工作。即使是小小的改變,都可能造成生產線暫停,歷經重新校準才能再作業。它們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靈巧程度也比不上真正的人類手臂。
與機器人相比,人類仍然擁有較出色的靈活性、視覺感知能力與抓取能力(迄今我們尚未發明出靈巧程度足以比擬手指的夾具)。此外,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很少使用語言,描述拾取、抓握等動動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動作很直觀,不需多加說明,因為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已經重複做過無數次。
我們不加思索也能輕易撿起、放置各種物體,但對於機器人來說,撿拾、抓取卻是必須從零開始學習的課題,因為機器並不具備關於物理性質(像是摩擦力評估、重心研判)之類的關鍵背景知識。(正因為如此,我們無法直接把目前適用於人類的評量指標,套用至機器人的動作上。我將在之後的Medium的文章裡進一步闡述。)
貨物揀選過程非常複雜,可從區域揀選、離散揀選、一直到批量揀選。過程還牽涉到包括進貨、分類、堆棧、卸棧、揀選、檢查與包裝,標籤黏貼和運輸等幾個步驟。其中有許多步驟已經自動化,但要達到全面自動化,確實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對照人類天生的卓越認知和操控能力,亞馬遜確實點出了目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侷限性。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會讓大家忽略掉某些重要趨勢?
...
Full Text: 數位時代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