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 年,比特幣創下多次歷史新高,但交易的熱潮卻未停止。而以太幣作為第二大的交易貨幣,也在去年創下了自己的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各國政府都在思考相關法律規範,加密幣除了在投資圈很夯之外,也開始成為一般人之間流行的話題,不過,在這波熱潮中,加密幣究竟會如何發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 年,比特幣創下多次歷史新高,但交易的熱潮卻未停止。而以太幣作為第二大的交易貨幣,也在去年創下了自己的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各國政府都在思考相關法律規範,加密幣除了在投資圈很夯之外,也開始成為一般人之間流行的話題,不過,在這波熱潮中,加密幣究竟會如何發展?讓我們透過專家之眼來看看這個問題。
加密貨幣管起來!嚴格反而更安全?
隨著加密市場趨於主流化,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歐洲各國政府單位開始陸續出手管理加密幣、嘗試擬定相關法規。對此,加拿大加密金融公司 Amber Group 美洲區負責人 Jeffrey Wang 認為,如何監管將是全球加密行業的最大挑戰。
美國白宮於今年 3 月初監管了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主要機關評估加密貨幣、數位美元的風險利益,「良性」監管加密貨幣。共涵蓋六項關鍵目標,包含消費者投資人保護、金融穩定、打擊非法活動、美國競爭力、普惠金融與負責任創新,以降低投資人、消費者與企業面臨的風險。這項行政命令也讓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加密貨幣在當時出現反彈。
歐盟的加密貨幣監管權限目前仍在國家層級,各國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但據外媒《CNBC》報導指出,英國近期將宣布加密貨幣監管新制。
印度和中國對於加密貨幣的控管更嚴格,印度不僅禁止金融機構從事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對虛擬資產轉帳也要課徵 30% 的;而中國也宣布加密貨幣違法,全面禁止國內進行加密挖礦活動。
不過,要監控加密幣並不如想像中容易,以美國來說,每個州的規定可能都有所不同,不同的機構權責也會有落差,要如何統一管理,將是很大的挑戰。
目前,美國總統已經簽署過的兩黨基礎設施法案中,便包含了加密幣相關的稅收報告條款,讓美國國稅局(IRS)能更容易追蹤各種加密幣交易,許多專家認為這會讓一般人對加密幣更有信心。不過,各種監管方案的調整也可能大幅影響加密幣的行情。
央行也要虛擬貨幣化?加密幣正式進入金融體系?
雖然各國開始對於加密貨幣進行控管,但是熱潮仍然擋不住,不少大公司也張開雙手擁抱加密幣。例如全球最大連鎖影院運營商 AMC 將在今年年底前接受比特幣支付,PayPal、Square 等金流公司也開放用戶透過平台交易比特幣;蘋果推出的新功能 Tap to Pay ,更是間接讓商家能靠著一台 iPhone 接受加密幣付款。
根據 Visa 全球調查顯示,有過半的加密貨幣關注者希望銀行能提供加密貨幣產品;而已擁有加密貨幣的受訪者中,則有近四成可能將主要銀行轉到有提供加密貨幣產品的銀行。隨著加密貨幣發展逐漸成熟,加密貨幣支付服務也有望成為未來市場趨勢。
而傳統銀行又是如何看待加密貨幣的?
目前越來越多國家的央行正在嘗試接受加密幣,同時嘗試開發「央行數位貨幣」(CBDC),像是日本與瑞典等國家已經開始試驗相關政策。中國在加強對加密貨幣監管的同時,也推出了「數位人民幣」,並開始大範圍試點。央行數位貨幣的時代也已然開始悄悄發展,是否將會成為未來主流,還有待觀察。
許多發展中國家則在觀望是否要走另一條路:直接將比特幣當作法定貨幣。第一個宣布將比特幣定為法幣的是薩爾瓦多,總統 Nayib Bukele 是加密幣的忠實信徒,他相信這樣的制度能讓更多國人匯款回國,同時促進金融投資、旅遊等相關發展。
不過,這背後也有些隱憂,年初比特幣價錢大跳水,國際貨幣基金(IMF)便曾公開呼籲薩爾瓦多放棄將它當作法幣使用。至於這場豪賭究竟會如何,各界都仍在觀望。
環境隱憂仍在!加密幣會因此被禁嗎?
加密幣除了帶來各種美好願景,卻也帶來不少隱憂,像是超級驚人的碳足跡。根據劍橋大學的估計,世界各國的人們為了挖礦,大概消耗了 0.5% 的全球電力,比瑞典全國一年的用電量還多,背後帶來的環境影響不可忽視。
而 YouGov 的民調則發現,有近半英國人支持禁用加密貨幣來因應氣候變化。任職於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 in Britain)的高級講師 Pete Howson 分析道,未來加密幣可能會因為環境原因遭遇更強烈的抵制。
2021 年德州大規模停電曾導致 700 人死亡,也正是美國超越中國成為比特幣強國的時候,大規模挖礦增加了德州電網的負擔,如果未來出現類似情況,那麼,加密幣的前景將大受影響。
雖然目前有不少交易所透過交易碳權的方式來解決環保爭議,不過,人們買不買單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轉貼自Source: buzzorange.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