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3月最大的金融科技議題是蘋果宣佈與高盛、萬事達卡合作推出的Apple card。
(來源:Shutterlock)
亞馬遜,Malmart等大型通路及Paypal等支付平台,早有許多推出自家信用卡的先例,蘋果結合硬體、攜帶性、O2O消費生態系的優勢,仍是引起不少關注。
姑且先不談這張卡片的誕生,是否會讓過去三年Apple pay吸取合作發卡銀行的精華,轉身木馬屠城地攔截銀行客群。亦或,蘋果將拿到更多「果粉」的行為資料,完整納入蘋果大數據資料庫成為big brother。Apple card的出現在Fintech發展上,仍提供了許多有趣的觀察點,甚至讓我們對未來金融服務的生態結構與藍圖,有更清楚的想像。
Apple Card所改變的,仍是在金融商品的體驗
1. 簡單、流暢的設計
蘋果的體驗設計仍是他最令人激賞的核心價值。線上申請,簡單的流程,結合地圖於時間軸,將消費與生活整合,提供個人行為分析供理財參考,即時的提醒繳款期限及最低應繳金額。甚至,連網站上對這張卡片的說明與價值推廣,都做到淺顯易懂。
在信用卡資訊氾濫的時代,這種體驗設計的確會讓Apple pay的重度使用者、行動及數位原生代客戶自然靠攏。
2. 結合生活的服務
單純的每筆消費即時現金回饋,強調無隱藏手續費,沒有看不懂的利息機制,甚至訴求讓使用者付最少利息,都是身為金融商品設計者非常認同的理念。只是,在傳統獲利模式下,不見得可以做得出來的決心。手機的生物辨識安全機制整合,也讓信用卡的使用流程與風險不再需要妥協。
當一般信用卡多少還停留在商品,受限於載具,Apple Card如其他蘋果產品一樣,跳脫了「同業」規格,訴求將金融服務更緊密的連結客戶生活。完全可以預見,未來蘋果有機會開啟更廣的客戶群KYC(know your customer範圍),讓許多被傳統金融機構拒絕的客戶,有機會取得以消費信用為基礎的信用卡服務。
Apple Card還沒能改變的,是金融體系龐大的基礎建設與核心價值
1. 信用卡的核心價值沒有改變
Apple Card並沒有改變信用卡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找出:1. 用利息支付能力換取擴大消費力的客群;2.獎勵不需要後支付(循環信用)的高端財富客群;3.培養有融資需求與資格的收單商家客群。
2. 主流的金融基礎環境與體系仍扮演關鍵角色
Apple card這次有兩個夥伴:高盛銀行及萬事達卡,前者負責發卡的業務及風險管理,後者則提供了跨國清算,收單,及匯兌的龐大平台。
過去Apple pay雖然在行動支付上成績顯著,但資金來源仰賴的,仍是綁定各家金融卡及信用卡;利用的,還是各收單機構線下布建的綿密商業生態圈。
蘋果顯然無意自建支付體系所需的基礎建設,也沒有打算成為發卡行,承擔信用風險管理,開發資金墊款管理所需要的核心技術。
現階段,蘋果更像個聯名卡品牌,藉著品牌忠誠度及硬體創新應用,讓信用卡變得便利。Apple card在所有的核心設計上,還是張先消費後付款(未來可發展分期或用循環信用)的信用卡。
事實上,蘋果並非第一家由支付開始深入消費金融的品牌。另一家知名的支付機構PayPal在多年前早已提供付款客戶的自家品牌信用卡,並提供收款客戶的融資服務。
由於當年,跨境小額線上商務交易,銀行很難確認真偽,PayPal以交易數據為基礎的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未能被銀行滿足的需求;PayPal的各項交易安全機制,也控制了信用風險。
然而,在2018年七月,PayPal仍將手上60多億美元的美國客群消費放款餘額,認賠轉讓給另一家消費性融資銀行Synchrony.造成2018年及2019年收入成長率各減少7%點及3.5%點。以PayPal 去年營收155億美元來說,這實在不是筆小損失。至今,仗著其一年5,780億美元的總支付金額及近百億筆的交易資料,PayPal仍在以融資為主要的獲利結構轉型上努力著
有鑑於沒有管理信用卡資產的經驗,Apple card採取了不同策略,直接找來銀行當後援及合作夥伴。顯然由Tech要Fin的這個發展道路上,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今日Fintech公司嶄新的機會,就是串連科技廠商收集到的行為資訊,善用數據分析及金融核心價值,轉化為金融服務可利用之洞見,為金融機構帶來融資、收款解決方案、理財、保險及供應鏈融資的新客群。
行為洞見要變成金融洞見的門檻很高。如何把客戶條件資訊流轉化為符合法規、金融機構可接受之貸款申請資料;讓金融商品的設計,更個人化與客製化,這些B2B Fintech公司須有深度融合科技與金融的專才與視野,自己雖然手上沒有客戶,卻能替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服務。建構在既有的基礎建設上,為金融機構媒合大流量的通路平台,是未來Fintech生態系的協作架構。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Big Data In Finance轉貼自: 天下雜誌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