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泰國做為東南亞最大汽車生產國,將電動車列為重點戰略項目。對於新創公司來說,要建立完整產業鏈吃下電車訂單不容易,那還有哪些EV周邊市場是可以投入的呢?
有東方底特律之稱的泰國,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泰國不僅是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化程度極高,更是歐美日韓各國車廠爭相進駐設廠的重要生產基地。 近年來更是因為淨零碳排,綠色永續等國際潮流(規範),政府也積極發展交通轉型,在電動車與綠色運輸等領域,提供多項優惠政策與補貼,試圖在新能源與電動車的製造方面,繼續穩坐東南亞,甚至是亞洲領先者的角色。 電動車到底有多大的市場?從主流的趨勢其實不難看出。自2015巴黎氣候協議以降,為對抗全球暖化與減少空氣汙染,世界各國相繼提出禁售燃油車的期限,畢竟若以大分類來看,「交通」也是碳排很大的來源之一,僅僅次於建築和工業。
電車時代來臨,泰國汽車工業搶站EV車龍頭
為搶攻這塊商機,泰國政府也將電動車列為國家重點戰略項目,端出所謂「3030」政策: 在2030年以前,凡泰國境內生產的汽車,至少要有30%是純電動車(EV),這還不包含油電混合和其他電動機車,自行車的數量。 泰國做為東南亞最大的汽車生產國,2022年汽車的產量約190萬輛,憑藉其成熟的汽車工業加上政府激勵措施,分析師指出 泰國很可能成為東南亞重要的EV關鍵零組件生產中心 ,以及最快普及EV到一般大眾的日常通勤。 除了企業進駐(傳統的日系,德系,以及近幾年大舉進入的中國車廠如比亞迪、長城等),政府大力推動, 祭出包含減免營業稅,進口機具免稅,開放外資100%持有土地 ,甚至是補貼居民購買電動車等優惠政策之外。 以泰國市場來說,要成為東南亞領先的EV市場,光是有車是不夠的,良好且便捷的基礎建設也十分重要。電動車要能順利上路, 完善的充電樁(charging station)網絡與電動車管理系統(EVOS)就非常關鍵 。新創玩不起EV車?電車周邊服務是個好選擇
在曼谷的道路上,自2022年開始已慢慢可以看到電動公車,電動「嘟嘟車」穿梭其間,特斯拉2023年初線上預售Model3車款,開賣僅兩小時就接獲近4萬輛的訂單,種種跡象都顯示在泰國,電動車的時代已來臨。 根據預估,到了2025年自用EV車可望達到40萬台,大眾運輸車輛則會超過3萬台,且每年按兩位數百分比成長。 如果EV產業牽涉龐大的上下游供應鏈與重資本,非一般玩家可以輕易進入的門檻,但EV周邊服務與充電樁/充電站等基礎建設,就讓許多新創磨刀霍霍 ,準備佈局這塊東南亞最被看好的EV市場。 EV充電樁又分交流(AC)和直流(DC)兩種,前者多半是7kw或22kw的「慢充」,充滿一台電動車約莫需要4-8小時,而DC多半是以50kw的「快充」為主,1小時內就可以將電池充到80%以上,但成本較高,通常車主會被收取每度電的費用也較貴。 根據泰國電動車協會的數據顯示,至2023年初,全國的充電樁(AC與DC)大約有近4000支(且大部分分布在曼谷和周邊地區),其中約三分之二是AC,三分之一是DC。 若以EV車與充電樁比值來看,泰國目前約為20:1,而2024更會擴大到30:1,顯示充電樁的需求孔亟,政府亦積極透過政策引導,企圖將電動車網絡完全覆蓋全國的大都會、旅遊區、休息站甚至是偏遠地區。電動車周邊好下手,四大服務還來得及「上車」!
關於EV充電基礎建設的商業模式,若以私營來看,最直覺的就是從「電費收益」、「維運保養」、「EPC模式」以及「數據變現」四方面為大宗。 電費收益:搶佔精華地段,充電站生意自然上門 電費收益很好理解,EV車主無論使用的是快充還是慢充,每度電收取的費用,裡面就會要分給電力公司(假設是接電網)、場地方(例如在商場,飯店的停車場),以及充電樁業者本身(這裡又可能還要再分給軟硬體供應商,取決於運營者怎麼跟上游供應商談判)。 這種商業模式下,搶佔精華地段就是前期相當重要的策略,有那麼點像是「星巴克模式」,佔領了最有人流(車流)的地段,建立自己的充電站,那麼競爭者就很難超越。 維運保養:維運看長線,穩中求好 至於維運保養,比較類似「電梯銷售」的策略,軟硬體本身不是主要的賺錢考量,而是後續的系統升級與定期維護/保修,會是 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 。 這部分,可能在家用AC(慢充)樁的市場需求比較大。在泰國,最好的模式莫過於與建商合作,直接在新建案中取得一定數量的停車位,設立充電站。 在泰國建築相關規範裡,可是有類似「每戶至少需配置一個停車位」的規範,故基本上新建案的停車場都有足量的停車格,若能拿下10%-15%建置充電樁,也是相當龐大的商機。 EPC模式:無須品牌,技術至上 而EPC模式相對單純許多,就是 單純扮演軟硬體貿易商與工程團隊的角色 ,哪裡有需要充電樁,就去哪裡建置,在這種模式裡,自己無需經營品牌,甚至硬體本身都是客戶指定與採購,然後去幫忙施工賺取施工費和耗材費而已。 最常見的,是與車廠與EV經銷商的合作模式,例如特斯拉、比亞迪等品牌,很大程度上都有自己指定的軟硬體和建置標準流程,客戶購車後,由車廠指派當地配合的EPC團隊,進行充電樁基礎建設的安置工作。 數據變現:數據時代,掌握行為模式就能抓住財庫 最後就是數據變現,畢竟電動車根本不是什麼汽車工藝的極致表現,充其量就是一塊電池加上一台電腦,而但凡與電腦和車聯網牽扯一起,勢必有海量的數據不斷產出,存在數據利用與變現的機會。 像是 透過充電的行為與地點,計算出用戶的使用者行為,進而投放廣告或刺激其他的消費需求 ;又或是與車用保險業者,車貸金融業者合作。 讓這些EV車主的日常數據,可以轉化為更多的價值,都可視為EV的周邊服務,很值得發展的領域。 誠然,電動車的發展勢不可擋,相關的基礎建設與服務也是兵家必爭。在不同的機會與挑戰裡,能夠搭上這波浪潮的,必然能在綠色運輸革新的過程中,成為重要的玩家並坐擁迅速成長的穩定收益。 看準這個趨勢,不少泰國新創早已瞄準這塊商機,招兵買馬,希望能搭上EV發展的紅利。轉貼自: bnnext.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